為增強全體教師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提升黨員綜合素養(yǎng),4月1日,鼓樓區(qū)實驗幼兒園黨支部組織開展“建黨百年丨黃河情,中國心”主題教育活動。我園邀請了徐州市教育局基教處韓秋紅主任到園開展主題為“故黃河,新徐州”的講座。
韓主任向老師們講述了黃河的歷史變遷,解析了黃河和徐州的歷史淵源。黃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黃河有善淤、善決、善徙的特點。 南宋后,黃河決堤頻繁,在汴河故道南北遷徙不定,反復沖擊黃淮區(qū),甚至直接奪淮入海,這使得徐州一再被淤沒,曾經(jīng)的良田不見了蹤影,黃淮區(qū)面積大大縮小,原來的地勢也被改變,依山筑城成了一馬平川。 明代后期,由于黃河在河南境內(nèi)南北岸堤防的形成,河患自河南境內(nèi)移至山東和江蘇,集中在曹縣、單縣、徐州等地。潘季馴治河以后,黃河基本歸于一流。當時,汴河故道在虞城以上已經(jīng)全部淤塞,以下成為黃河,經(jīng)碭山、蕭縣至徐州,與泗河相會南下匯入淮河。1855年黃河北徙,奪汴的黃河亦成為故道。
韓主任向老師們展示了很多關(guān)于故黃河的人文歷史遺跡照片,這些資料從不同角度呈現(xiàn)出徐州黃河故道沿岸的人文歷史舊貌。黃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蘊含著眾多的歷史記憶與價值理念,融匯成中華文明的精髓。
隨后,李思哲老師向教師們解讀了“我們是黃河娃”--黃河故道文化之旅的課程建構(gòu),李思哲老師講道:我們都知道幼兒的學習方式是直接感知、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由于文化的特殊性,對學習方式也提出了不一樣的要求,感受、體驗、傳承。 在當今的國際形式下,意識形態(tài)的培養(yǎng)也一定會是重中之重,無論是哪一階段的教育都避免不了培養(yǎng)什么人的問題,而這種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一定是需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參與。而我們最初在設(shè)計黃河娃時就是具有中國心、中國情的中國娃;具有著鄉(xiāng)土情懷、熱愛家鄉(xiāng)的家鄉(xiāng)娃;熱愛自然、全面發(fā)展、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娃、完整娃?!?
九曲黃河,奔騰向前。黃河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在我國歷史文明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講好黃河文明的故事、講好黃河精神的故事、講好黃河治理的故事、講好黃河文化的故事、講好黃河人物的故事、講好黃河旅游的故事,對弘揚中華文化意義深遠。
弘揚黃河文化,堅定文化自信,鼓樓實幼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