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帆老師
大許太山小學英語教師
四(1)班班主任
六年前,她實現(xiàn)了兒時的夢想——踏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剛工作那會,因為角色的突然轉變,讓她無法適應,“怎么上一堂規(guī)范課?怎么組織一次班隊活動?怎么和孩子打成一片?怎么和家長有效溝通?”一連串的問題讓她措手不及。但幸運的是,來到太山小學這個大家庭,有學校老教師手把手的“師帶徒”,有同學科老師的同伴互助,更有學校領導的關懷與指導,一連串的新鮮技能讓她如沐春風。
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讓她無暇顧及其他,只有埋頭苦干。然而在職業(yè)倦怠面前她也無法幸免。她開始以為教育生涯就此循環(huán)往復了,錯誤地以為教學不過就是拿著那些舊課本,重復著昨天的“故事”時。問題也出現(xiàn)了,課堂上她說的越來越多,孩子參與越來越少,教學效果也大不如前。曾經(jīng)積累的經(jīng)驗突然變得不靈了,沮喪、無助再次襲來??尚疫\再次眷顧了她,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地參與了學校教育科研工作,承擔了一次課題研究。從學習讀書開始,她重新拾起書本,從教育教學理論到學科實踐指導,對于她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一篇又一篇、一本接一本,讀書筆記、教育隨筆。慢慢地她幾近沉睡的思想開始有了呼吸,心里起了漣漪,她開始用書本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思想,用別人的經(jīng)驗來反思自己的教學。
漸漸地,她開始學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進行自我剖析,查找大量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的文獻資料,把得到的信息選擇性地運用到她的教學中,嘗試改變,再反思總結。幾輪下來,她開始找到了課題研究的些許感覺。課前她會重新認識學生、手中的教材,盡可能地設計有趣、有效的教學活動。在課上,也開始邊上課邊反思,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課堂生成,和學生一起快樂地學習。
正如紀伯倫在《先知》里告誡我們,“我們已經(jīng)走得太遠,以至于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痹谧稣n題前,她已經(jīng)意識到了學習的必要性,也開始強迫自己讀書,也驚喜地發(fā)現(xiàn)讀書讓她的心更靜了,思維更開闊了,方向也漸漸明朗了。參加課題培訓前,她特別喜歡聽課,但對“高大上”的理論和課例背后的理論支撐有著本能的排斥,總是慣性地喜歡做那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撿現(xiàn)成”的心理非常嚴重,可往往事與愿違,造成了“東施效顰”的后果。真正的投入到課題研究后,專家輪番上陣,深入淺出的講授,理論結合實際的呈現(xiàn),讓她漸漸地明白“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對于現(xiàn)在的她來說,學習迫在眉睫,研究如影隨形。他們助力她的再次啟航,而啟航只為追尋最初的夢想。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要風雨兼程。只要熱愛,一切盡在咫尺之間?!绷甑慕逃虒W生活,讓她收獲也讓她困惑,給了她經(jīng)歷更讓她成長。未來的日子,她依然選擇啟程,盡管路上風雨兼程。每次看到孩子們天真的笑臉,夜深人靜時感受到花開的力量,又可以鼓起勇氣,堅定信念,為著心中的摯愛,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