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培棟實驗學校組織的第二屆“恰同學少年”研學夏令營啟動。即將升入高中二年級的100多位同學參加活動。同學們以奔跑的姿態(tài)、昂揚的斗志、飽滿的精神,開啟在培棟實驗學校第二年的高中生活。
“選擇培棟,意味著選擇優(yōu)秀”第二屆“恰同學少年”研學夏令營旨在鼓舞士氣、凝聚人心,向全社會展示培棟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展示培棟學子特有的精氣神。主要目的是讓同學們自主制訂研學方案、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自主呈現研究成果,為新高考的綜合評價積累材料、奠定基礎。
培棟實驗學校校長蔡沛東在啟動儀式上說:“選擇了培棟,就意味著選擇了優(yōu)秀!選擇培棟,那就意味著挑戰(zhàn),意味著期望!”
7月2日,研學團隊參觀了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紀念館造型莊嚴肅穆,形式樸實典雅,表達了億萬人民緬懷周總理的心愿,全體研學師生在周恩來紀念館前合影留念,并發(fā)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錚錚誓言!
走進紀念館,師生們瞻仰了總理坐像,向總理三鞠躬,莊嚴宣誓。隨后同學們又參觀了總理事跡圖片展。全體師生懷著崇敬的心情認真聆聽講解員介紹周恩來總理的感人事跡,深入學習了周總理從求學勵志,到奉獻革命的歷程。從具體的感人事跡中了解到了周恩來一生無私奉獻,為國家、為民族、為人民創(chuàng)造出偉大業(yè)績,真切感受了周恩來總理偉大的人格魅力。
周恩來紀念館里,到處都是歷史的影子,同學們左腳歷史右腳現實,在歷史和現實變換的蒙太奇里沉迷在新中國歷史的歷程流連忘返。
參觀完紀念館,同學們在周恩來總理七絕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石刻前開始了課題成果展示。同學們的選題涉及大國外交、周總理和鄧穎超的伉儷情深等。大家的研究成果并不是材料的堆砌,而是融入了當下的觀點,引人入勝。
研學師生還來到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參觀學習。在這部馳名世界的神話小說的作者故居,師生們近距離感受到了《西游記》中栩栩如生的四大人物和作家濃厚的鄉(xiāng)土及人文氣息,仿佛走進西游記的神話世界里。
很明顯,在眾多研學課題中,西游記相關課題是最受同學們喜愛,報名人數最多。選題多圍繞吳承恩的思想展開,吳承恩的浪漫主義與反抗精神是大家關注的要點。同學們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小品、演講、辯論賽、情景劇……吳承恩故居的后花園成了同學們展示自我的舞臺。因為絕大多數同學是第二次參加“恰同學少年”研學活動,大家普遍掌握了探究式學習的要領。再加上同學們對《西游記》比較了解,當天的研學成果展示成為一場學術盛宴。
很難想象,這群準高二的學生已經開始用學術論文的視角考量文學作品,用探究的精神分析作者。同學們一路旁征博引,對小說《西游記》、電影《西游記》、電視劇《西游記》進行深入分析,還對六小齡童表演的孫悟空、周星馳表演的孫悟空、張衛(wèi)健表演的孫悟空進行比較研究,分析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同一部文學作品的理解。
研學導師給同學們極高的評價,認為很多小組的作品稍加整理、打磨就是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
說起窯灣的歷史,要追溯到隋朝。隋煬帝下詔開鑿京杭大運河,河道在這里明顯拐了一道彎。當地人壘土成窯,利用運河中的淤泥燒制日常用品。南來北往的船只每經此地,習慣在靜謐的河灣里歇個腳,補足生活所需。那邊水上船家乘著碧波而來,朗朗地問:“何處灣船?”這邊灣上人家爽爽地答:“窯上灣。”日久,窯灣成鎮(zhèn)得名。
在古鎮(zhèn)流連,同學們仿佛緩緩推開了一幅沉寂多年的歷史畫卷:一座座哨樓威嚴聳立,獵獵戰(zhàn)旗呼啦啦作響。三面環(huán)繞的駱馬湖、大運河和老沂河,宛若綿長柔韌的血管,生生不息滋養(yǎng)著繁華或衰落的古鎮(zhèn)。伸手可觸的古建筑,廊檐出夏,青磚斑駁。曲線優(yōu)美的黛瓦間搖曳著充滿生命力的青草。蘇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質樸雅韻,就這么水靈靈地從老街深處輕煙流云般撲面開來。
同學們的研學視角遠遠不是窯灣懷古,他們更是著眼未來。大家把著眼點放到了窯灣古鎮(zhèn)經濟發(fā)展上:當地旅游如何進一步做強、窯灣甜油如何走出江蘇、特色旅游產品如何開發(fā)、窯灣運河文化怎樣進一步發(fā)掘……
同學們在礦業(yè)大學志愿者的帶領和引導下,有序參觀了博物館、教學樓、花田等,聽學長講述礦大歷史、名人典故、校園故事,感受大學生活的美好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最讓大家震撼的還是中國礦業(yè)大學深部巖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7月5日下午,閉營儀式在培棟實驗學校大禮堂如期舉行,參加“恰同學少年”研學活動同學的家長應邀出席。同學們通過海報和演出兩種方式向家長們匯報了這幾天的研學成果。大家僅用三四個小時就排練出一場精彩的匯報。
通向禮堂的展板上則鋪滿同學們的研學海報:海棠依舊、反抗精神與浪漫主義、淮揚菜的特點……
......
參加活動的優(yōu)秀學生代表逐一走上講臺,分享自己的感悟。家長看到同學們的變化用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