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第一次與新教育在網上邂逅便被她深深吸引,她如一道清風吹進我的教育世界,讓我的生活煥然一新。接下來賈汪的現(xiàn)場聆聽更加深了我對她的愛戀,緊接著教科所向我伸出了橄欖枝——加入同毓讀書社。當接過王廣闊校長遞給的聘書時,我的心情是復雜的。激動喜悅自不必說,但更多的是壓力,做好區(qū)域領讀人,我哪有那個底蘊和厚度呀!這也讓我的情感發(fā)生了轉變,不能僅是嘴里喜歡、心里愛,我要把她變?yōu)樾袆?,用行動證明我對她的愛戀。
一、用閱讀厚實自己。
現(xiàn)在的學生,可不是那么好打動的。如果你雄心勃勃,妄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結果可能會是折戟沉沙,飲恨而歸。如果你和藹可親,試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但結果可能是濤聲依舊,無功而退。如果你意欲鐵腕加高壓,收拾舊山河,結果可能會是怨聲載道,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因此,要打動學生必須有一技之長。那就是多閱讀,用閱讀來厚實自己!讓學生讀必須自己先讀。比如晦澀難懂的《儒林外史》,我采取朗讀加分析的方式錄制,然后放在家長群中,收獲了家長和孩子們的點贊。和孩子們一起寫同題作文,把發(fā)表的文章讀給孩子們聽,當看到他們眼神中流露出的仰慕之情時,我笑了,心想:“就你們這一群小鬼,我還斗不了”;比如學習了朱德《回憶我的母親》接著推薦胡適、豐子愷、老舍的《我的母親》,然后寫作,既拓寬了知識面,又增加了孩子們與父母之間的親情。這幾天我如饑似渴地讀完了李鎮(zhèn)西老師的《讓夢想開花》、沈毅、崔允漷老師的《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王君老師的《一路修行做班主任》。最讓我感到驕傲的是八(10)班的趙欣悅同學和八(12)一次巡課和一次課間操,徹底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每次見到我都會甜甜地打招呼。是的,因為新教育,我的生命在怒放,而怒放的生命自然永遠美麗而年輕。我想我是“美麗而年輕的”
二、締造完美教室。
李鎮(zhèn)西老師說,看一所學校有沒有完美教室,是我們判斷一所學校是否在做新教育的重要標準。什么是締造完美教室?朱水新老師說:“締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敘事和道德人格發(fā)展理論的指導下,利用新教育兒童課程的豐富營養(yǎng),晨誦,午讀,暮省,并以理想課堂的三重境界為所有學科的追求目標,師生共同書寫一間教室的成長故事,形成有自己個性特質的教室文化?!?
今年由于事務上的調整,辭去了班主任工作,以現(xiàn)在的心情來看,我更愿意擔任班主任工作,它可以是我的一個理想王國的再現(xiàn)。想想之前也做班級管理也教學,但往往是想到一點做一點,也不曾想這樣做到底要有什么結果,冥冥之中只感覺這樣去做,自已組織學生郊游;名著朗讀分享;我們班的男神、女神評選;我們人人過關的《我是追夢人》的班歌;互找優(yōu)點;書信勾連家校情感……。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我和我的學生們其樂融融地收獲著我們的收獲。也曾想做好記錄,但總是因種種借口而放棄?,F(xiàn)在的我邂逅了新教育,原來做班主任時的一些做法其實就是在締造完美教室,只是我寡漏而已!教育生活的心燈再次被點亮。讓師生、家長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是多么美好又實在的教育理念和愿景?。≡诒嘉宓纳杏鲆娦陆逃?,感覺到生命在怒放!營造書香校園、造完美教室、開發(fā)卓越課程、每月一事、就如一顆顆珍珠,串起了我的教育生活,激發(fā)了我的教育熱情。我感覺到未來的日子將有很大的不同。完美教室之“教室”,顯然已經不同于我們一般所說的物理意義上的教學空間的教室了,在這里是一種借代,代指班級或者說是一種象征,象征著一群入共同生活的一段歷程。締造完美教室,強調的是一種班級文化的建設,一種集體精神的滋養(yǎng),一種幸福完整的生活。
那就先從我?guī)У膬蓚€班入手,我們設立屬于我們的語文班級標志、自創(chuàng)我們的班級文化、自訂語文課堂制度、豐富經典書籍、多彩的語文活動、鮮活的生命敘事、豐富的語文課程……帶著學生們一起閱讀經典名著和人物傳記,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創(chuàng)辦親子共讀展報,激發(fā)家長回家以后利用一些時間陪同孩子一起享受親子共讀的樂趣。孩子們讀完書中的故事后可以講述自己的故事,并撰寫成文,試著將這些文字一一修改、點評后匯集成冊。匯集孩子們整理的晨誦、午讀內容并裝訂成冊,起名為《我們的妙語佳句》
三、研發(fā)卓越課程。
任何教育理念都必須以課程為載體,才富有生命力。沒有具體的課程,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水中月鏡中花。因此,研發(fā)卓越課程也是新教育的重要行動之一。我們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法來完成。專家引領、榜樣先行、全員參與、自主開發(fā)。就語文而言可以開發(fā):棠梨文化、我與經典共成長演講、影視欣賞、研學拓展、整本書閱讀、中華經典誦讀、詩歌欣賞、各種節(jié)日開發(fā)……。
感謝新教育它點燃我的夢想,讓我激情上路。最后我想用泰戈爾的一句話來結束我的感悟“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撰稿:秦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