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場又一場的目送,在這些我們目送的人離開后,就如作者在題記中所說:“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我們要一個人經(jīng)歷自己的人生。今日,由張穎校長為大家推薦龍應(yīng)臺的《目送》。
作為一個母親,目送兒子離開的經(jīng)歷應(yīng)該有很多,作者有意選擇了兒子人生路上的關(guān)鍵時刻的幾次目送來描寫。
第一次是目送華安上小學(xué),“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交會”。這次的目送有眼光的交會,可以看出第一天上小學(xué)的華安對母親還是十分依賴和不舍的;而作為母親的作者的狀態(tài)是“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zhǔn)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可見作者對兒子的不舍。第二次是目送兒子華安去美國讀中學(xué),在機(jī)場告別時“照例擁抱”,并且進(jìn)入海關(guān)窗口后一次也沒回頭看一眼目送自己的母親,可見應(yīng)經(jīng)長成少年的華安對母親的深情帶有勉強(qiáng)忍受和敷衍的態(tài)度,就像每個渴望自己獨立的少年一樣還不能理解母親遠(yuǎn)行孩子的牽掛;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最終也沒能再次和兒子目光交會,作者心中難免帶著無奈、失落。第三次是在樓上窗口目送華安坐公交車上大學(xué),文中寫到:“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jī)”可見已經(jīng)長大的兒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和不愿讓母親了解的內(nèi)心世界;母親是渴望了解兒子的,但此時“我只能想象,他的內(nèi)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jìn)不去”。
面對兒子的漸行漸遠(yuǎn),作者除了覺得落寂、彷徨外,采取的做法是“不必追”。兒子的成長獨立是一個必然經(jīng)歷的過程,作者對兒子不忍放手,兒子的疏離讓作者失落、傷感、落寞,但為了兒子的自主獨立,真正長大成人,作者自己默默地忍受著落寞,給兒子更多的是理解、信任和尊重,而這,也正是一位母親睿智與偉大的地方。
接下來作者又寫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guān)”,很自然地由自己作為母親與兒子之間的目送離別,過渡到自己作為女兒與父親之間的目送離別。同樣送無數(shù)次目送中選取了三次特殊的目送。
第一次是作者教書報到的第一天,目送開著小貨車來送自己的父親離開,此時已過了叛逆時代的作者對于父親的道歉覺得十分愧疚。第二次是目送父親坐著輪椅的背影,此時父親已經(jīng)病重,這次目送除了對父親的不舍外還應(yīng)該包含了對父親病情的擔(dān)憂。第三次是在火葬場門爐前目送父親的棺木,“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fā),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作者以斜風(fēng)細(xì)雨烘托慘痛別離的心情,再連用兩個“深深”將自己對父親的難舍和失去父親的痛心直接抒寫出來,使深情的描寫與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
面對父親的漸行漸遠(yuǎn),作者采取的做法同樣是“不必追”,一個人的衰老直至死亡同樣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過程,作者雖落寞、無奈、感傷,但更多的卻是感激和銘記長輩的恩情,珍惜長輩還在身邊的日子。
作者用冷靜近乎冷酷的語言,說出了同樣一段話,同樣的文字,反復(fù)的詠嘆,道出了世間輪回的規(guī)則。華安的上小學(xué),中學(xué)做交換生,上大學(xué),我的工作報到,父親的衰老與最后的死亡,這正是人一生的歷程。而“我”目送兒子,父親以前何嘗不也是這樣目送過“我”,“我”目送父親衰老離世,而將來長大成人后的華安也將同樣目送漸漸老去的“我”。
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我們無法左右,但生命生生不息,真情代代傳承,所以,作者已經(jīng)走出了不舍與無奈,擺脫了落寞與感傷,而能做到達(dá)觀、坦然地面對人生中無法回避的生離死別,正如作者所說,既然至親至愛也不能夠陪伴一生一世,那就唯有目送,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