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銅山區(qū)長安路小學“長安書苑”舉行第四十次讀書分享活動,本次活動由語文教師李滔老師分享,她分享的書籍是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該書采取了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描寫了一名被諸多煩惱纏繞、眼里矛盾與混沌、根本無幸??裳缘摹扒嗄辍保诼牭搅艘幻罢苋恕钡闹鲝垺笆澜鐭o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后便來與其爭論,“青年”逐漸在一夜一夜與“哲人”辯論中懂得了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世界很簡單,人生也一樣!”?!罢苋恕庇煤唵我锥姆绞较颉扒嗄辍苯忉屓绾胃纳迫穗H關系,如何獲得幸福,又如何鼓起被討厭的勇氣去面對他人。該書內(nèi)容為: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等。
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一種奮力拼搏、追求優(yōu)越以適應環(huán)境,從而達到自我完善的能力。阿德勒學說以“自卑感”與“創(chuàng)造性自我”為中心,并強調(diào)“社會意識”。阿德勒思想更能夠給予人奮發(fā)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一個煩惱不已的青年通過與哲人對話,了解了阿德勒思想之后整個人變得豁然開朗,在一問一答中,不斷拋出各自對人生對幸福等問題的觀點與看法: 觀點一:目的論。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觀點二: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觀點三:人們常常下定決心“不改變”,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觀點四: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主張“課題分離”,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每個人奔跑在不同的賽道上,步調(diào)不一致,三觀不同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你永遠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歡,與其活在別人的目光中,不如走在自己的心路上。當你不再把“受歡迎”當成生活唯一的目的,你才能聚力射準幸福的靶心。
“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如果不付出以上這些代價,那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獲得真正的自己?!敝挥锌吹饨绲脑u價,我們才能卸下心理上的枷鎖,輕松自在地在自己的世界里開拓。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僅是成全自我的能力,更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愿你往后余生,做一個足夠勇敢的人,在人生的舞臺上,舞出專屬于你的精彩。愿我們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找回自己,獲得幸福。
李滔:銅山區(qū)長安路小學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遵循“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始終把教書育人當做自己的第一要務。教學基本功扎實,注重實效,善于反思。
讀書格言: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
教育箴言: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統(tǒng)籌:魏永馬賽
審核:欽秋
通訊:周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