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名師風采,走進名師課堂,現場觀摩學習,聆聽專家教誨,我想應該是每個普通老師的心愿。感謝學校提供的機會,在3月25、26兩日,英語組進行為期兩天的聽課學習。會上,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優(yōu)秀學科帶頭專家進行了精彩的課例展示。純正的發(fā)音,流利的口語,嫻熟的教學技巧,親切自然的教態(tài)等等令人嘆為觀止!通過這次學習使我們受益匪淺,學到了寶貴的經驗。
王超老師《Why do 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 race》
王老師利用學生從小就熟悉的龜兔賽跑的故事貫穿整個課堂,在講授故事的過程中,肢體語言豐富,幫助孩子們理解生詞,并讓孩子自己去讀繪本,把繪本表演出來,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問題鏈的推進,以及對slow and steady的巧妙翻譯(慢而不等,持之以恒)使主題不斷升華,讓孩子們明白只有腳踏實地,才能取得成功。王老師的課堂"隨風潛入夜"般實現育人目標,讓我們在閱讀中享受饕餮盛宴!
董老師教授的是PEP四年級下冊At the farm 中的讀寫板塊,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通過位置的變化,根據遠近關系,正確使用these are和those are來介紹農場,董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跟隨小導游Mike 參觀農場的真實情境,將課堂環(huán)節(jié)串聯起來。最后,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運用核心語言介紹農場。
接著,董劍老師向大家分享了主題為《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小學英語讀寫課設計與實踐》的講座,講座內容從課程性質、課程理念、課程目標等角度出發(fā),針對現行的英語課程標準,對小學英語讀寫課設計進行了詳盡的分析與解讀,向大家傳遞了優(yōu)秀的理念。
趙芳老師的課是主教材與繪本的融合,從全文掃讀到局部精讀,使學生獲得主題意義的感知。趙老師對細節(jié)的鉆研讓人耳目一新,發(fā)展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學生的思維品質也得以提升。
對于5~6年級的孩子,新課標要求英語詞匯量達到4000~5000詞,只學習課內的知識,對于提高孩子的詞匯量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補充適合其認知發(fā)展需求的課外素材,如何把課內的教材與繪本更有效的融合起來,趙老師分享了她的觀念。
岑振祥老師以Make a plan for tidying 為產出導向。學生在任務中體驗收納的方式方法,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將英語教學和勞動教育有效融合。隨后,岑老師在其講座中,強調英語課程應該把對主題意義的探究視為教與學的核心任務。作為英語教育踐行者基于主題意義,做出厘清、實踐與思考。
黃慧老師執(zhí)教的課題是譯林版四年級下冊Unit5 Seasons ,本課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四季的顏色變化,聆聽四季的聲音,以及欣賞有關四季的英文詩歌翻譯,讓學生從視覺,聽覺到韻律多維度感受大自然中四季的特色美,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意識,落實美育在英語課堂中真正的發(fā)生。
在上課之前,戈老師讓學生自我介紹,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的開口說英語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狀態(tài)快速進入課堂。整個教學過程,師生配合相當默契。
隨后,戈老師基于學習活動觀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聯系展開講座。
心得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