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徐州市星光小學榮盛分校以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全員德育、習得養(yǎng)成為指導思想,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班級文化建設、增強班級集體榮譽感,繼續(xù)開展“七彩舞臺,榮盛風采”系列實踐體驗、創(chuàng)新研學活動,不斷豐富學校思政課程內容、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以培養(yǎng)榮盛學子健康陽光、積極樂觀、卓越擔當的優(yōu)秀品質,厚植愛國情懷。
最美不過中國紅,那飄揚的五星紅旗,是所有榮盛學子的信仰、使命、驕傲。每周二的清晨,在莊嚴的升旗儀式后,負責國旗下風采展示的班級同學們都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和藝術特長,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為同學們開啟新一周的學習生活。
展示中隊結合升旗儀式主題進行“中隊風采展示”,各中隊采用朗誦、舞蹈、歌唱、心理劇等多種形式交流展示,呈現(xiàn)中隊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優(yōu)秀班風,展示新教育“完美教室”的生長樣態(tài)和幸福表達。
今天出鏡展示的是三(4)中隊,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吧。
中隊名稱:繁星花中隊
中隊口號:讀健康有益之書 做奮發(fā)向上之人
三(4)中隊又叫繁星花中隊,43位隊員都是一朵獨特的花。我們樂觀開朗,多才多藝,團結友愛,熱愛集體,一朵花的美麗不算漂亮,43朵盛開的繁花組合在一起就能裝扮美麗的班級。學會學習,學會休閑是我們中隊的特色,遇難不退,遇苦不怕,絕不向困難低頭是我們行動口號,創(chuàng)建一個具有濃厚學習氛圍的和諧集體是我們的目標,“努力學習,超越自我”是我們的口號,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而特別的存在,我們要像繁星花一樣在星光小學榮盛城分校這片天地中綻放自己的美麗。
中隊輔導員:張雪老師
輔導員寄語:
親愛的孩子們,星光不負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逐夢之路,沒有“躺贏”的可能,也沒有“躺平”的捷徑。唯有踏實耕耘,才能鑄造生活意義的豐碑,唯有砥礪篤行,方能待時而動,摘得理想的流星。
風采展示:父愛如山,大愛無言。
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父親節(jié)。父親,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稱謂、一種身份,更是一份寄托,一座強有力的靠山。
父愛如山,情深似海。但又有多少同學曾經向自己的父親表達過感激之情呢?其實我們對父親的感恩并不需要多么華貴的禮物,關心父親,尊重父親便是一種感恩。珍惜父親的勞動成果,勤儉節(jié)約是一種感恩;努力學習,專心聽講,積極向上也是一種感恩。
感恩有你,父愛如山,您為我們遮風擋雨。您總是默默地為我們付出,從不求回報;您總是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像變形金剛一樣,張開堅實的臂膀為我們遮風擋雨。
感恩有你,父愛如山,您為我們保駕護航。您總是起早貪黑,早出晚歸,一輩子任勞任怨,用肩膀為我們撐起一切,用雙手為我們付出所有。
感恩有你,父愛如山,您為我們披星戴月。父親早出晚歸,為了我們的家,您辛苦了,父親,我要謝謝您,謝謝您養(yǎng)育了我;謝謝您教會我做人的道理;謝謝您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奮斗不息,砥礪前行。
體諒父親的辛苦,向他說聲:"爸爸:您辛苦了,我愛你!"也是一種感恩。今天,我們將用我們的方式感恩父親,一首“爸爸最好了”獻給全天下所有的父親
“爸爸最好了”手勢舞
在你懷抱里第一聲啼哭
在你攙扶下第一次學步
哄我入眠時你講的故事
在我淘氣時你高喊的名字
在你微笑中第一次扮酷
在你帶領下第一次遠足
送我離家時你殷切叮囑
在我迷途時你點亮了心燭
我親愛的爸爸最好了
每天忙里忙外都是為了家
只要我進門喊一聲爸
你滿身的疲勞就會融化
我親愛的爸爸最好了
每天付出最多卻不求報答
只要我健康快樂長大
你臉上的笑容就開了花
頒獎環(huán)節(jié):
在本次升旗儀式上,趙主任宣讀了在本屆藝術節(jié)當中獲獎的師生名單,曹校長先后為省詩歌大賽獲獎同學、手工坊制作獲獎的同學,、藍球操、特色操一等獎的同學、合唱比賽二等獎的同學、少兒舞蹈三等獎的同學、朗誦比賽二等獎的同學、器樂三等獎的同學及輔導老師:王美芹,殷富如,武紫夢,騰文龍,李子彤,彭慧,王嶸,張瑩等18位獲得優(yōu)秀輔導獎的老師頒獎。
接著,大隊輔導員李主任宣讀了成立英雄中隊的決定:繼三(7)中隊命名為“張仁慶英雄中隊”之后,為進一步發(fā)揮“英雄中隊”的教育影響作用,從小培養(yǎng)少年兒童對黨和祖國的樸素感情,經研究,決定命名徐州市星光小學榮盛城分校一(2)中隊為“趙亦平英雄中隊”、二(4)中隊為“王於昌英雄中隊”。希望被命名的集體再接再厲,在各項活動中積極發(fā)揮先進示范作用。接下來,曹校為王之楠老師、張瑩老師頒發(fā)證書,種校章為隊員代表授英雄中隊旗。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榮盛少先隊大隊部每周星中隊展示,亮出中隊風采,展示中隊特色,營造了異彩紛呈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了學校思政課的形式,增強學生體驗感。讓我們一同見證中隊成長,期待著更加完美的自己。
撰稿:張雪
圖片:馬暢臨,胡莉,章營營
視頻:王楠
審稿:李曉君